【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德毅李德毅(1944年11月28日-),江苏省泰县人,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李德毅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和发现状态空间,用于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数据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专著2本。2021年4月10日,李德毅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李德毅的同胞兄长李德仁,是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双料院士;堂弟李德群,是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 计算机工程、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认知物理学、网络化数据挖掘、互联网计算。 学术观点 李德毅认为,智能是学习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又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的,不能用一台机器总是做它原来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希望解决它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这才是人类要追求的。 李德毅说,我们不但要类脑,还要类人,还有躯体的智能。能在物理装置上重现人类智能,受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启发新一代人工智能架构,就是了解新一代人工智能“四梁八柱”,才是人工智能科技工作者追求的方向。 他解释,利用类脑人类发明了飞机,反过来用空气动力学解释了鸟的滑翔;利用类脑人类发明了计算机,反过来用计算智能解释了人脑部分智能。 “机器人需要依赖自身软硬件和外部变化的环境,通过交互学习和记忆实现自编程自成长。机器人也许无法改变自身研发或者基础软件,如同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一样,但可以通过自编程扩充自己能力,也可以通过交互提出扩充硬件或者基础软件的要求,让它的主人配合它更好地增长才干、适应环境增长。”李德毅说。 他认为,传统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智能,是封闭型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则是开放性人工智能。传统人工智能强调算力算法和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则是交互学习和记忆;传统人工智能解决的是确定性问题,新一代人工智能解决的是不确定性问题。 科研成就 长期致力于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和军队信息化工作,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和发现状态空间,用于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数据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 学术活动 2015年6月18日,李德毅应北京联合大学科研处、自动化学院邀请,为师生做题为《对智能驾驶的再认识》的学术讲座,提出智能车架构设计、模块划分和界面约定决定智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体现人类认知计算的架构设计,才是智能车项目的精髓。在实现过程中要用科学任务带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懂得忽略和聚焦、抽象和分离。 2019年3月26日,李德毅在天津大学为学生们以《勇闯人工智能无人区》为题,做了一场关于“无人驾驶”的主题讲座。 2019年8月22日上午,李德毅莅临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以“未来交通: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未来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思考,重点阐述了自动驾驶的量产估测、自动驾驶的落地应用、利用5G优势,改善智能网联生态等内容,形象展望了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交通的美好前景。
2020年10月11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在友谊校区翱翔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李德毅院士学术报告会。李德毅院士以《迈向新一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百年》为题,回顾和展望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热情寄语西工大师生积极投身科研事业
上一篇【优秀科技工作者】郑南宁
下一篇【优秀科技工作者】苗逢春
|